第二课: 發展的危機与新教的产生
一、大公教的发展危机
隨著君士坦丁和其后继者们的支持,教會在羅馬帝國里地位不断提升。從積極的眼光來看,過去的逼迫以及在逼迫底下的傳福音的艱難現在一掃而空,教會的福音事工擴展的非常迅速,可是新的挑戰和负面的因素也随之出现。
(一)外部的问题
教会和国家的关系
在当今的社会,我们都赞同政教分离的做法,然而在中世纪的欧洲,无论是统治者,平民还是宗教领袖,都认为在基督教里政教合一才是最合适的做法。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瓦解所产生的权力真空,为主教们赢得了谋求政治权力的机会,而当日尔曼和法兰克的部落首领们皈依基督教之后,他们在教会中也被赋予了权柄。教会的行政能力由于全民信主而逐渐加强,从而渐渐开始在世俗国家内部行使权利。一部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也使得很多的当权者们(教会权力,国家权力)有着在欧洲社会实现基于基督教信仰的千年王国——“基督教王国”(Christendom)的理想。这样,政治和宗教慢慢变得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教皇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加冕,派代表參加議會,親自推動十字軍東征,贵族们则经常控制教皇的推选及其他的政策,這種政教密切聯繫的後果是信仰的問題馬上演化成為政治,並進而軍事的問題。
回教兴起与十字军东征
主后七世纪,630 年左右,中东回教兴起。其实他们的教义,和亚流主义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即只接受唯一真神,而不接受三位一体的教义,不接受耶稣神性, 他们开始用武力传教义,认为这样是可以取悦上帝。他们在635年发动战争,637年占据了整个耶路撒冷。当时还是有很多基督徒和犹太人每年去朝圣的,可是到了900多年,土耳其的回教徒开始用非常严厉的手段来对付来朝圣的基督徒。这些基督徒受到了他们的虐待和逼害,非基督徒把偶像立在礼拜堂之内,他们认为圣城收到了不信者污秽的羞辱。当他们回到欧洲报告给了教会当局,尤其是罗马,法国和德国的教会,引起了很多基督徒的愤恨。
当时东罗马皇帝亚勒克休一世也想从土耳其手中收回中东的统治权,这样教会和国家就有了共同的目标要收回失地。他们用可8:34 来鼓励人“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教宗乌尔班二世 (UrbanII),於 1095 年在法国发表了历史上最动人的演说之一。他不仅说 到了耶稣基督,还应许所有参战的人都可以减少在炼狱中受苦的时间,因 圣战而丧生的人则可得到永生。成千上万的群众狂热地呼喊∶“愿上帝的旨意成全!愿上帝的旨意成全!” 他们在衣上绣上“红十字”,作为赴圣 地的符号。
这一次的东征前后历时四年,卷入约三十万人,他们当中,有贵族,有武士,流浪汉,妇女,修道士。 一群乌合之众凭着宗教情操,在没有任何军 事训练和严格的纪律的情况下向东挺进。 为了生活的需要,他们沿途劫掠了一些百姓的财物和粮食,甚至发生内部纠纷而自相残杀,最后他们中的一支总算在 1099 年 7 月 15 日攻陷了耶路撒冷。但是他们横扫圣城一空, 有一部历史书记录了目击者的一段恐怖的描述∶十字军第一次进入耶路撒冷时,“我们的部下有些割下了敌人的头,有的用箭把敌人从城楼上射下来,还有人把敌人丢到火焰里多受一点痛苦┅┅你得在死尸和马匹之间择路而行。但是和所罗门殿发生的事情比起来,这些都是小事┅┅在那里,你得乘马从高及膝盖和马鞍的血流里走过。那真是上帝的公正而光荣的审判。这地方应该充满不信基督者的血,圣地受他们的亵渎实在太久了”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 濟等目的為主,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这在教 会历史上,是非常不光彩的一页。(前后共七次,最后一次 1270 年)
这一次的东征前后历时四年,卷入约三十万人,他们当中,有贵族,有武士,流浪汉,妇女,修道士。 一群乌合之众凭着宗教情操,在没有任何军 事训练和严格的纪律的情况下向东挺进。 为了生活的需要,他们沿途劫掠了一些百姓的财物和粮食,甚至发生内部纠纷而自相残杀,最后他们中的一支总算在 1099 年 7 月 15 日攻陷了耶路撒冷。但是他们横扫圣城一空,十字军的东征使得很多地主贵族卖去土地,而农奴们参加了十字军之后也不再回来,欧洲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随着中产阶级逐渐出现,他们有强烈的政治与社会诉求。他们反对被贵族与君王全然操纵,期望在公众事务上有更大的参与;也不愿意向别国势力缴税,对教皇徵税(papaltaxation) 深感不满。这些中产阶级未必都关心宗教问题,但是,他们都赞成将教会国家化及教政民主化,而宗教改革正好配合了这两方面的诉求。中产阶级成了一股支持宗教改革的社会势力。
由于皇帝的公開支持,并且到后來成為全國人的信仰,結果教會里面出現了一大堆對信仰不認真的人,甚至是有其它的企圖。信仰越發形式化表面化,每個市民都自動成為 “基督徒”,做基督徒成了唯一的、理所當然的 抉擇,甚至是毋庸抉擇的, 比如婴儿的洗礼。一個毋庸個人嚴肅思索、鄭重抉擇的信仰,自然甚難成為個人主動的信仰。
外在规范取代生命寻索
政府和大眾樂意用金錢支持建筑聚會場所,于是各地均開始大興土木,建造教堂。不過另一方面,教會在熱衷于外在建筑物的同
時,在對信徒生命的培育、福音真諦的講述這方面的力度卻是遠遠不夠的。漸漸地,信仰變為傳統習俗,恪守一套套宗教禮儀與社會道德等客觀的外在規范,取代了個人生命的尋索。
對馬利亞的崇拜
在埃及的伊西斯(Isis)的信徒,首先稱馬利亞為“上帝之母”,這稱號 在第五世紀引起了一場重要的神學爭論。 對馬利亞的崇拜被認為受異 教類似習俗的影響。有些學者指出這是脫胎于希臘與羅馬神話中被叫做戴 安娜的亞底米女神的崇拜。以弗所城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之前一直是拜另一亞底米生育女神的中心,這座城在早期也沾有馬利亞崇拜的風氣。許多人也把馬利亞和古埃及女神伊西斯聯系在一起。那時羅馬帝國境內流行對她的崇拜。她被尊為“偉大童女”,和“上帝之母”。
聖職人員特殊化
当教會開始把很多的精力用于教堂的建筑和各種基督教藝朮的普及,慢慢地基督教成為一個非常專業化的信仰了。過去基督教起源于平民甚至下层社会,随着贵族阶层的加入,相關的聚會運作上就越來越需要一些專業人士來承擔。結果,教會里的聖職人員、全時間服事的工人就慢慢的演變成為一個特殊的階級。聖職人員在帝國里不用繳交稅項,又受到老百姓的尊重,使到他們成為帝國里的一個特權階級,教牧人員與一般信徒之間的差距也因此越來越大。
二、马丁路德与改教运动
1483 年, 马丁路德出生在德国的中部的一个采矿主家庭,原本是攻读法 律, 有一天在一场暴风雨中险些被雷电劈死,他是一个内心对死亡和审判 有很多恐惧的人,所以在慌乱中起誓,愿意成为一名修道士。 之后他持守 诺言, 进入奥古斯丁修会, 做了一名修道士。路德是一个对罪特别敏感,很多在别人看来实在微不足道的事情和想法,他按照上帝的标准来省察, 发现都是罪,那就一定要忏悔才能得赦免,于是他花很长的时间认罪告解, 甚至让听告解的修士都不堪忍受。但即便如此,也肯定还有自己忘记了, 或者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罪,这让他对自己能否得到上帝的拯救产生怀 疑,他常常陷入灵性的黑暗。
直到有一天,罗马书的 1:17 节‘义人必因信得生’使他得到了答案。 他 开始明白到,神通过恩典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义人是靠着神在基督里 赐给我们的信心, 按照上帝的公义而不是我们的好行为而活。他写道
“ 恩典的神,因为信心带领你,进入并打开神的心思意念,你就能看见 完全的恩典和丰富的爱。在信心里看神,你就看见他为父、为友的心肠, 其中没有愤怒,全是恩典。” 16 世纪初,罗马教庭欲在梵蒂冈建圣彼得大教堂,为了筹集资金,教庭向 西欧各国的教会出售赎罪券(indulgence),并宣称买赎罪券的信徒的罪 才能够被上帝赦免。1517 年,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订在了威登堡罗马 天主教会的门上,明确反对赎罪券,此举得到了众多改革派的呼应,引发 了16世纪宗教改革的开始。由于当时发明了新型的印刷机,有人将他那 些革命性的观点大量印刷出来, 并很快传遍了欧洲大陆。
九十五条的主要论点是:
得神赦免的唯一途径是悔改(#1)。
赎罪券仅能赎买从人来的惩罚(#34),
不能赎买人在炼狱中所受的刑罚,
教会法或者教皇无权减免(#5,#20,#22)。
赎罪券也不能换取耶稣和圣徒的功德来减免刑罚(#56-#58)。
赎罪券反而助长发行经手人的贪婪(#66,#67),
引发大众对教皇的反对(#81)。
马丁路德提出必须脱离天主教的三方面:
a.sola scriptura(唯独圣经):
我们的教义、行为等方面最高及唯一的 准则为圣经。但是天主教的权威并非只是圣经。他们的传统有时比圣经更 有权威。
b.sola fide (唯独信心):
只有因信才能称义,不是靠行为。主要以罗 马书第一章的“义人必因信得生”为根据。
c.sola gracio(唯独恩典):
根据以弗所书二章 8-9 节:“你们得救是 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 是出于行为, 免得有人自夸。”
三 路德宗教改革的后期发展
同期瑞士的慈运理也是改革的先驱之一, 他讲道的方式就是直接宣讲圣经 经文,与当时的天主教按照教义有很大的区别, 他一节一节的讲解神的话, 并教导会众如何应用这些话。 他写的《论真假宗教》 是宗教改革中第一 本系统神学的专著, 被视为新教的宣言,极大的影响了宗教改革的方向。 而之后的加尔文,整合了路德和慈运理的思想, 并对他们进行了细致的润 色。慈运理注重的是上帝的主权, 而路德注重的是上帝的爱, 27 岁的加 尔文写出了第一版的 《基督教教义》, 用简洁的语言, 清晰的条理,阐 明了改教者们所提出的信仰核心。该著作进行了多次的修订和扩充, 最终 成为了改革宗神学最经典的表达。
1530 年,路德的忠心追随者墨兰顿,向奥斯堡议会(Diet OfAugsburg)提交一份《奥斯堡信条》Augusburg Confession),这成为路德宗的基本教义文件。
路德与加尔文在“预定论”的看法上一致。他们都相信神已在万世之前拣选了承继永生的人;两人都根据奥古斯丁及保罗书信发挥这项教义,两人坚信“唯独因信称义”的道理。对路德而言,“因信称义”是教会站稳或跌倒的根据;对加尔文而言,“预定论”是教会的基础。在崇拜的仪式上,加尔文与路德不同:路德尽量保留罗马天主教的崇拜仪式,只要是圣经没有禁止的事,他都保留;加尔文尽量远离罗马天主教的崇拜仪式,他只实行圣经所吩咐的事。然而他们二人均以讲道为崇拜的主要项目;二人都为会众预备诗本,只是路德着重圣歌,而加尔文偏重诗篇。
在教会行政上,加尔文与路德不同:路德准许政府过问教会;加尔文不承认政府在教会中有任何权柄,他甚至使教会有权干涉政府;而且加尔文比路德更强调教会惩治。他们二人都顾念穷人,都在教会中安排执事,专做关怀贫民的工作。
他们二人都深信“每个人都有权自己读经”。为了达到这目的,路德将圣经译成德文,加尔文将圣经译成法文;他们二人都是语言文字的专家,他们的译文对本国的文字架构有不少贡献。在对圣餐的看法上:加尔文与路德及慈运理都不同。加尔文与慈运理都否认路德“基督的身体真正临在饼和杯中”的看法;但加尔文又不同意慈运理“圣餐仅为纪念仪式”的看法;加尔文认为:“基督的灵真正临在饼和杯中,信徒凭信心领受圣餐时,真正领受了基督,不是属体的,乃是属灵的”。路德强调“人的得救”;加尔文强调“神的荣耀”。
改革者反对当时罗马天主教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新的改革派教會被建立。他們被稱作「抗議宗」或「改革宗。在中国大陆,习惯于把改教以后的教会成为“新教”或者“基督教”,这个可能也是很多在座各位的理解。因着教权与王权的权利争夺,新教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许多民族国家或世俗政权的支持与保护。改革者反对当时罗马天主教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新的改革派教会被建立。他们被称作「抗议宗」或「改革宗。宗教改革的熊熊烈火,已经在欧洲各地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