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历史渊源
定义的明确
先需要明确,「基督教」是指广义的基督教(Christianity),还是中国 习惯用的狭义的基督教 — 新教(Protestantism)/ 或更正教 (Reformed Church)。从世俗角度来看,广义的基督教(Christianity) 包括了天主教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东正教和新教。 可能 用英文的字义更为准确,因为我们中文的翻译笼统地把他们成为基督教, 所以有时候会有一些混淆的地方。 ( 比如在我去年的讲题中,讲基督教 在中国的历史,很多其实是讲到了天主教的传教使,使得长期以来受到机 要派影响, 将这两种宗教严格分开的信徒产生了疑问。)现在全世界的广 义基督徒约有 24 亿,约占全球人口三分之一。
就新教的说法,也有不同人持不同的意见,他们不认为基督教是“新教”, 而认为五旬节之后的教会就是基督教了,并非改教以后才产生。还有人认 为,上帝创造亚当夏娃的时候,基督教就已经存在了。也有人说, 基督教 是从犹太教产生出来的。可是本课将结合大部分会众的背景,讲述中国大 陆所认同的新教, 即马丁路德改教后,我们所沿承的基督教会和罗马天主 教之间的区别。 为了使讲述更清楚,并结合我们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我更 愿意用“大公教会” 这个名词来回溯最初的历史。
我们首先从教会的历史,来看基督教天主教的历史渊源。
大公教会
大多数人认为使徒行传中主耶稣升天,五旬节圣灵降临时候,标志基督教 会 Christianity 的诞生。
在初代教会时期 – 大公教会(源自希腊文,意思是“普遍的”, “全世 界的”、“大众的”教会。)一词,可见整个神的教会,不分国界、语言、 种族与背景。只要属于基督教会者,都是大公或普世的教会。他们选择这 个名字,是由于他们认为最开始的教会是开放给全部的人,而不是特定的 种族、阶级,或者特定宗派的。“大公教会”一词最早出现在《使徒信经》中之“圣而公之教会(Sancta Ecclesia Catholica),教会成立初期,使 徒行转中所提及的都只是 “教会”二字, 并没有基督教和天主教之分。
初期教會就开始四處被壓迫,在长达 300 多年的时间内,基督教经历了历 史上最惨痛外患内忧。教会遭受逼迫, 信徒的信心却被炼尽。 信徒们在 品德,合一,平等,乃至牺牲所表现出来的伟大见证,不但没有使基督教 灭亡,发而使其得到了更多人的尊崇甚至于基督教敌人的尊重, 福音迅速 传遍罗马帝国。
外患,罗马政府共下达十次的公文,叫各地執政的官長搜捕基督徒,置之死地。
内忧,各种异端迭起,纯正信仰受到冲击; 当使徒们一个接一个离世以 后,教会便进入一个新的里程。教会一方面要继续使徒宣教的工作;但在 另一方面,分散于不同地域的教会在失去使徒属灵权威的领导下,如何保 持纯正信仰及合一的见证是教会当时的问题。起初使徒直接地从基督承受 使命去见证、传递祂的启示,因此对于教会信徒,他们的言行,都带有代 表基督的权威。但他们去世后,教会便得依据另一种指标,于是一些被教 会普遍公认的文献及信条开始出现,作为信徒信仰、生活最可靠的参考。 圣经的正典便是在这时期开始形成的;比较详细的信经(如使徒信经)也 纷纷在这时期出现。起初,信仰的表达都是非常单纯,没有深奥抽象的阐 释。然而逐渐的,教会内极端的信仰表达以及异端也多起来。基督是完全 的人,也是完全的神,所有的異端都在某部分削弱了這個真理。有的說基 督在神之下(亞流主義),或說他分別具有人和神的雙重位格(涅斯多留 主義), 又有說他不是真正的人(基督一性論或基督一志論。由于異端領 袖也宣稱他們有聖經根據,因此, 教会逐渐在组织结构上形成了主教形 態的管理, 来確立自己的權威 ,透過治理教會者 “主教”(bishops) 来解釋聖經的意思; 所以到第二世紀中期,几乎所有教會都有了專制主教 制度。
转机
312 年,君士坦丁大帝年頒佈《米蘭敕令》,根據這部敕令,基督宗教成 為一種合法的、自由的宗教。 君士坦丁究竟何時開始信奉基督宗教無法確 定,最普遍的一種說法是在穆爾維大橋戰役的前夕,君士坦丁看到天空上
閃耀著十字架樣的火舌并说:“這是你克敵的跡象”, 事后果然大胜。由 于米蘭敕令的公布,基督教的地位在羅馬帝國里得到很大的改善, 渐渐地 原先羅馬的徽號“老鷹”也被“十字架”所取代。 在他統治的年間,君 士坦丁繼續頒發了其它的諭旨,317 年,他將國內錢幣上異教徒的雕像逐 個除去。319 年頒布法令,免收基督教神職人員的賦稅。另有成文法給予 主教們一種權力,使他可以在自己的教區內作審判工作。321 年,授予教 會接受遺產的權利,且將逼迫時沒收的財產歸還;公布星期日為法定休息 日等,這些都對基督教的發展非常有利。
在帝國的贊助下,羅馬、耶路撒冷紛紛建起大教堂, 并形成了亞歷山大, 君士堡丁,安提阿,耶路撒冷和羅馬五大教区。 在皇帝的亲自召集下,各 教区主教们聚集在一起,在 325 年举行了第一次的大公會議,尼西亞會議 , 标志着亞流主義的挫敗,对基督教教义有深远影响。 之后又在(381 年) 君士坦丁堡 (關於聖靈的教導),以弗所(涅斯多留主義的推翻)等地相 继举行第二,第三次的大公會議, 这些會議在教會生活佔有相當重要的 地位,它们清楚闡述教会組織的定位,使五大主教區的地位具體化; 更重 要地是,確立基督信仰的基本教義 – 三位一體和道成肉身。教父们逐渐 開始有系統地將基督教的基本信仰表白出來,并且作詳盡的解釋。如此, 產生了三樣東西:信經、正典和教會組織。
381 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督教定为国教。
羅馬教会之崛起
君士坦丁时期,罗馬帝國的勢力已经逐渐開始走下坡路。330 年, 君士坦 丁由于军事和政治上的考虑, 将首都从罗马迁往东方的拜占庭(后人称君 士坦丁堡)。新都建立后,皇帝力求将帝國的文化、經濟和宗教中心,逐 漸地从罗马向东方的新都转移,對于帝國的西邊一些省份的統治也比較松懈下來。這時期在羅馬帝國之外的一些部落民族,他們因著糧食的短缺,紛紛的跑来羅馬帝國。由于国力短缺,皇帝无暇应接,只好采用分治的原則,選排信任的助手分管一半帝國的軍事、經濟等。这种局面使帝國在運作上,逐漸形成了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兩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加上語言文化的差异 ( 君士坦丁堡以希臘文作為官方語言, 而羅馬作为帝国过去的中心,地方的語言是拉丁文), 对一些细节问题的看法不同,导致了 東西兩邊的運作變得越來越獨立。 到了公元 395 年,罗马帝国分东西,教會也逐漸有了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東方教會和羅馬為中心的西方教會。
到了國教時期,羅馬帝國形成五個主要主教,即羅馬主教、亞歷山大港主教、安提阿主教、君士坦丁堡主教、以及耶路撒冷主教,五個主教明爭暗鬥都希望能成為主教之首,直到伊斯蘭教興起後,耶路撒冷、安提阿和亞歷山大港教會都因穆斯林勢力入侵而衰微,剩下羅馬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分別成為西東方教會重要領袖。東羅馬因著以新都为中心,皇帝對于教神学的争论此起彼伏,信徒的信仰生活已渐渐失去其活泼的能力。 西羅馬,日耳曼,波斯,匈奴蠻族大肆入遷 ,朝廷自顾不暇,所以蛮族入侵后,协助及领导人民重建家园的,往往是 罗马的大主教。 罗马的大主教便渐渐成为西边的政治、经济及宗教领袖。
羅馬教会之所以崛起,其主教權威高於其他地區主教,除了综上所述,还 有一些其他的原因。首先,羅馬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相傳使徒保羅與彼得 都是在羅馬殉道,因此羅馬的屬靈地位就更高;其次,羅馬城曾在尼祿時 期被火燒滅城,做為屠殺基督徒的藉口,保羅與彼得便是在此次迫害中殉 道,羅馬城受到帝國最大的逼迫,因此受欽佩;再者,羅馬教會曾慷慨救 濟災荒,特別是耶路撒冷饑荒; 4 世纪、5 世紀,當東方教會在爭論神學 問題時常會找羅馬主教來主持公道,因為相較於東方教會受希臘文化影響, 傾向神祕主義,較為感性,羅馬所代表的西方教會受羅馬法的影響,重視 用邏輯推理,嚴謹的方式解讀聖經,羅馬教會人才輩出,有許多傑出神學 家, 而東方教會常找西方教會的羅馬主教來做判定等等。
教宗(皇)理论及其实现
教宗(拉丁语: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 國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 彼得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 文譯名,中国大陆的非天主教人士、以及日本、韓國和越南這些漢字文化 圈則稱為「教皇」。現任(第 266 任)教宗為方濟各,於 2013 年 3 月 13 日當選[1]。
利奧一世和格拉修一世奠定了教皇理论的基础,他们主要的根据在马太福 音 16:17-19,当彼得称耶稣为“基督”、为“永生神的儿子”之后,耶稣 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 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會的影響力很大,而家内部农民起义迭起,外部面临帝国分裂以后基本上就已经是走向衰亡之路。国罗马教會的領袖能夠相當自由的去決定教會的生活、教會的方向和教會的立場。逐渐地,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 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他 们根据这个说教会拥有捆绑及释放的绝对能力,而这个教会便是当时的罗 马教会,“这盘石”亦即是指彼得, 所以彼得就是主设立的首个教宗, 拥有最高权柄者。既然教会应当有一个最高权柄者,就应该继续不断的传 递下去。”格拉修一世则指出:“不論在任何時候,無人得憑借任何借口, 傲岸地認為自己高過教皇。根據基督的命令,教皇高于所有的人和每一個 人,普天下的教會應永遠承認教皇是教會的領袖。”格拉修之后有半個多 世紀,歷任教皇的真實地位比他們極力主張的要低得多。
到了6世纪末的羅馬教會大貴格利(Gregory the Great)的出现,才使 得这一理论变为现实。 當時羅馬飢饉、瘟疫流行,又面對倫巴底族的進逼, 贵族出身,已经因其出色出众才华而被众教会推选为罗马主教的貴格利毫 不遲疑地負責指揮,給全城准備了糧食,布置防務,向在外作戰的將軍發 號施令, 最后未經皇帝授權就和敵人締結了和約,保全了罗马城。 同時, 貴格利在經營教會的產業上也展现了非凡的才干,他对于当时整个教会的 产业的管理,不单是罗马,还包括意大利法国,非洲等地都大显才干, 教 会得到很多的产业,收入大大增加,同时他差派传道人去英国,德国传福 音,建立了隶属于罗马教会的教会,成为众多欧洲教会的母会。为了规范 教会的管理 他撰写了 《牧者纪律手册》, 写了几百封的个人书信向主教 们提供指导… 貴格利出任教皇期間,大大擴張了教皇的權力,羅馬教会 自此开始凌驾于社会和政府之上,而中世紀西方教會不管是在教義、教會生活、崇拜方面,還是在教會組織 方面的各種特點,正是沿著貴格利所指出的方向發展的。天主教名字的由 来, 乃是在明朝末年, 罗马公教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 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 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称天主教。
虽然貴格利很喜欢自谦为“上帝仆人的仆人”, 但他是宗教改革运动前最 有影响力的教皇之一, 也是教会公认的四大学者之一。 他得到这个头衔 并不是因为他创造出什么新的神学理论, 而是他将已有的神学理论正式纳现代很多人认为貴格利就是第一任教皇的真正开始。 这个时候开始,西方教会從古羅馬的帝國時代逐渐演变为由羅馬公教領導的中世紀的教會,并且得到了整个欧洲的效法。入到中世纪罗马天主教的教义之中。 此外, 他还间接的引发了 900 后的 宗教改革运动, 因为他所确定的部分教义, 引发了身为奥古斯丁修会修 士的马丁路德的强烈反对。 这些教义包括 :
人类可以靠着与上帝合作赢取上帝的恩典, 因为人类并非完全堕落;我们 得到赦免的基础是认罪悔改;我们可以向天堂中的圣徒祷告,请他们帮助 我们; 圣物具有神的大能, 在进入天堂之前, 我们需要经过炼狱, 我 们在圣餐中领受的是基督真实的身体和血, 教会的传统和圣经具有同等重 要的权柄 等等。认识这些历史渊源对于我们解读更正教和天主教有着很大 的益处。